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位授权点根据《学术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列出的主要内容逐项进行编写,如:研究方向、培养方向、师资队伍、培养条件、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等。但不局限于抽评要素中所列的主要内容。
1、目标与标准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高水平学术素养和高尚学术道德、具备较强获取知识、学术鉴别、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具体标准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文件执行。
学位标准:通过博士或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送审及答辩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学位论文达到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具体标准依据《电子与信息学部博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电子与信息学部硕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等文件执行。
2、基本条件
培养方向: 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一级学科中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师资队伍与科学研究:本学位点现有教职工163 人,教授60人,副教授85人,2024新入职助理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95%。高层次人才辈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6 人,校内青年拔尖人才16人。著名固体电子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教授和著名光电子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侯洵教授为本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
2024年度姚熹院士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徐卓教授获何梁何利科技奖,电子学院国际顶刊论文发表续写辉煌,学位点专任教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布论文多篇。2024年学位点王宏兴教授研究团队“2英寸单晶金刚石异质外延自支撑衬底实现国产化”荣获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项,等等。
教学科研支撑:本学位点拥有8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分别是: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创新引智基地(111 引智基地)、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介质材料陕西省联合研究中心。此外,本学位点与微电子学院共建微纳电子器件校级共享平台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实验中心。
奖助体系:按照学校研究生院《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助研津贴实施细则》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助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执行;本学位点还设有思源奖学金、侯洵院士励志基金、电子1992校友奖学金、电子思源基金(89级校友发起)等多类别奖学金。本学位点发起成立了“姚熹基金”,通过校友和行业企业捐款,已经募集到300余万元资金,用于完善学生奖助体系。
3、人才培养
招生选拔:依据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电子学院研究生招生办法执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切实提高招生质量。
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党支部领导带头作用,通过开展各项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大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学科。
导师指导与学术训练: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各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统筹考虑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制订并执行培养计划;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学术交流:拥有一定国际化交流经历,至少完成以下项目之一: CSC项目;与国(境)外联合培养;国(境)外短期出访、国际组织实习(三个月以上);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境内外国际会议均可,须由学科认定高水平会议名单),并做墙报展示或做口头报告;选修国外高校全英文在线课程(MOOC),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国际专业竞赛并获奖。
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和《西安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西交研〔2003〕14号)进行严格评审和答辩。
质量保证:硕博贯通研究生连读生在第二学年内应完成博士生资格考核或审核,其中硕博连读生为资格考核,直博生为资格审核。资格考核或审核由学科组织成立的考核小组公开进行,重点考察研究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创新能力,选拔出具有强烈科研意愿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学生。通过考核的硕博连读生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未通过考核的硕博连读生和未通过审核的直博生,按照分流机制培养,每人最多有两次资格考核或审核机会,资格考核或审核不计学分。
学风建设:增加公共学位课程中的思政课程,加强导师主体责任,实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管理服务与就业发展: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提倡导师发挥指导作用,就业率95%以上。
4、服务贡献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打通产学研界限,专利转化多项,服务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的“两助一辅”,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完善新任导师培训与指导制度;进一步完善招生指标分配方案制度建设,兼顾各类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指标;积极加强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要求师生加强安全教育,对实验室安全事故、风险隐患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出工作建议,深入推进和落实学校消防安全月活动,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奖学金制度,电子思源基金(89级校友发起)对985高校综合成绩排名前5%,选择攻读电子学科长学制研究生一次性奖励1万元,985高校综合成绩排名前6%~10%一次性奖励5000元。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联系,开展走访校友企业活动,了解企业需求,深刻意识国家的产业升级离不开企业及企业家,学校的人才培养也离不开校友及校友企业,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真正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行业关注的问题;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扶持力度,积极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加入研究生导师团队,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明显。
此外,本学位点教师锐意进取,2024年获得学术及社会方面各项表彰:杨亚威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指导教师优秀事迹;《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徐友龙“学科交叉、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全国首个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刘明“电量传感芯片工程”研究生培养案例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等等。
2024年承担“大学物理(力学 电磁学)教学模块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量子感知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工程伦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群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等多项教改项目。
进一步提升学位点在国际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实验室与世界科技出版集团合作创办《J. Adv. Dielectrics》国际学术期刊,至2024年已出版至第14卷,该刊目前已经被汤森路透ESCI、Scopus、CA和CNKI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检索机构收录,2023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1,成为电介质研究领域中国人主导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2024年度我院2024新入职教师7人,包括助理教授7人,李景雷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增强。
3、培养条件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五大研究院创新港校区建设工作,完善物理空间,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专业型研究生实习基地数量与质量,“软”“硬”兼施,创建一流研究生培养条件。2024年进一步推进创新港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本学位的新校区研究平台的建设基本完成,兴庆校区各创新研究所主体已都完成搬迁,创新港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良好,集中排气系统建成并通过验收。4号巨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面完成。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打通国际化联合培养渠道,与华天集团、风华高科等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领域的20 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的部分科研实践在企业中完成,工程博士和专业硕士的部分研究工作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主导建成了中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产学研创新平台,并作为理事长单位带领全国100 余家大学、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共创、共建、共享产学研用信息、条件和人力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打造更好的平台条件。
此外,本学位点“关键信息功能电子材料及器件“双一流”高端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自2020年获得批准以来,每年可支持8名以内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去国外合作单位开展交流访问。
4、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四个面向”的要求,奋力推进科研工作,本年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专利申请方面有所成果,新增授权专利40项。在顶级学术论文发表方面成绩显著:本学位点周迪教授团队在介电可调陶瓷领域取得新进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1篇;刘明教授团队在柔性自支撑反铁电氧化物单晶薄膜方面取得新进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1篇;任巍教授、牛刚教授团队关于二硫化钼铁电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nfoMat 期刊上各发表论文1篇;靳立教授课题组在提高铁电陶瓷的电卡性能方面取得新进展,在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吴朝新教授团队在在低维钙钛矿领域、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进展,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各发表论文1篇;刘明教授课题组在耐高温储能电介质电容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1篇;李强副教授团队在真空紫外探测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西安交大阙文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MXene柔性膜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新进展,在ACS Nano上发表论文1篇;等等。
2024年本学位点科研到款截至11月底科研到款10083万元,电子学院签署1000万元以上重点成果转化项目1项,重点项目稳定增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李景雷教授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总经费200万元;周迪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项目总经费200万元;林舒副教授主持高重频宽谱功率源项目,项目总经费417.2万元;徐然教授主持海上风电海缆电磁分布仿真计算及海缆状态高精度探测算法开发技术服务项目,项目总经费305万元;等等,学位点科学研究合作领域全面扩展。
5、招生与培养工作:研究生招生包括推免与统考两大类别,推免生招生方面,进一步积极扩大宣传,面向全国优秀本科生的夏令营活动受众面与参与人数均稳步上升,来自双一流高校与学科的推免生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硕士与博士统考生报名人数也显著增加,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招生硕士研究生374名,其中学术型硕士209名,专业型硕士165名;近三年招生博士研究生172名。2023年3月电子学院最终录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1人(包含推免生47人、考研同学24人)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6人(推免生22人含ZZB计划4人、考研同学70人、非全工硕4人)。2023年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共录取80人,包含学术型61人(直博7人,硕转博13,考博39人,光机所联培2人),工程型19人(学博考博调剂13人,ZZB直博2人,ZZB非全工博1人,普通非全工博3人)。
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包括信任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指导,依托科研项目与科研基地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学术水平与专业能力:本年度本学位点教师李强获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李永东、刘明、周迪教授分别指导学生在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得技术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商业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徐友龙、李强、杨亚威、王耀功等老师指导学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新挑战赛金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1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2 项,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 1 项;博士生赵梦(导师刘明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康永锋教授团队硕士研究生陶宇轩的论文《Levenberg-Mamguardt算法在行波管电子枪多参量优化中的应用》获评《真空电子技术》优秀论文三等奖;等等。
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举办系列学习活动,如学生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研究生代表王强表示:“要关心世情、国情、党情、校情,不断增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4年进一步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督,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听课及硕士论文抽查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督。
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情况如下: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地三校区的研究生培养资源整合,协调好物理空间、设备、教师等对研究生培养起重要作用的各因素,切实为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做好服务;其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正确价值观。
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下一步计划如下:首先,高水平建设创新港校区科研平台,在打通在港学生科研工作“最后100米”障碍后,进一步畅通学生科研水平培养条件,加大指导教师在港数量和工作时间,建设好、用好这一培养平台,积极布局启动“十五五”规划平台建设,在下一次学科评估中力争保持在A类行列,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其次,加快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思想文化主权,要以效果为导向,找出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提高实效。